欢迎访问烟台职业学院图书馆!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>   本馆动态   >   正文

圕圕荐刊 | 溯源端午:从期刊深处探寻传统节日的文化肌理

作者:    信息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5-06-03

每至端午,空气中便弥漫着粽叶的清香与艾草的芬芳。关于这个古老节日,我们熟知赛龙舟的激昂,亦了解屈原投江的悲壮。然而,端午的文化底蕴远不止于此。它如同一部深邃的古籍,每一页都记载着先人的智慧、情感与生活哲学,等待我们细细翻阅。

在图书馆浩瀚的典藏中,各类期刊杂志犹如一扇扇窗口,引领我们深入探究端午节更为细腻而丰富的文化景观。它们超越了日常的习俗表象,以研究者的深度、亲历者的温度和艺术家的视角,为我们揭示端午节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肌理与精神内核。




01 一苇一承:亲子手作中的非遗温度


图片    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显得尤为珍贵。在《婚姻与家庭·家庭教育版》2024年6期的一篇文章中,记录了厦门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亲子活动。一位母亲带领7岁的儿子,从植物园中寻觅与端午相关的植物,制作自然拼贴画,深入体验竹编龙舟的制作。

图片    

文章细致描绘了孩子面对初学竹编时的挫败与坚持:“竹篾在他手中就像蛇一样扭动着,一点儿也不听指挥。”这份真实的记录,展现了一个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挣扎,以及最终克服挑战时的喜悦。

这不仅仅是一堂手工课,更是一次关于耐心的文化浸润。竹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一经一纬的编织,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将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与文化基因,悄然融入现代儿童的成长记忆之中。

图片      

扫码阅读原文



02 雅俗共赏:簪花钟馗的艺术意趣


图片    

在端午节的众多民俗形象中,钟馗无疑是深入人心的驱邪辟疫之神。然而,在《新民周刊》2024年20期《簪花钟馗的端午节》一文中,我们却窥见了明代画家陈洪绶笔下簪花钟馗的独特风采:他并非怒目圆睁的威猛形象,而是头戴幞头、鬓边簪花的佝偻老者。

图片    

这一颠覆性的艺术呈现,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形象的重新审视。文章考证,男子簪花在古代并非孤例,其风尚可追溯至唐代,至宋代更为盛行,甚至有“四相簪花”的典故,赋予了簪花吉祥的寓意。陈洪绶以其独到的视角,为钟馗添上花朵,无疑是对这位“硬汉”形象的人性化解读。它在庄重中融入了浪漫与诙谐,正如明代诗人王鏊所言:“人生得失无穷事,笑折黄花插满头。”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达,不仅丰富了端午的文化符号,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传统信仰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。

图片      

扫码阅读原文



03 精神赓续:屈原故里的文化回响


图片    

探寻端午节的文化源流,屈原故里秭归是绕不开的精神原点。《旅游世界》2024年6期《端午怀古漫步屈原故里》一文,以纪实的笔触,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之旅。文章揭示了屈原祠历经三次搬迁的曲折历史,从唐代初建,到因葛洲坝、三峡大坝工程而两次易址,每一次迁徙,都凝聚着后人对屈原深沉的敬仰与坚韧的守护。

图片    

在屈原铜像前,游客们不焚香,而敬献兰花,这一细节令人深思。兰花在屈原的《离骚》中反复出现,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”,是其高洁品格与君子风范的象征。以兰祭祀,不仅是对屈原诗魂的共鸣,更是对这位“香草美人”所代表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的深刻理解与传承。屈原故里的每一次回望,都在提醒我们,端午节不仅是祭祀亡灵,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赓续与弘扬。

图片      

扫码阅读原文



这些来自不同期刊的端午节记述,并非孤立的片段,而是共同构筑了一个多维度、富有层次的端午文化图景。它们超越了简单的习俗罗列,以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、富有见地的艺术解析和深沉的历史回望,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窗。

当我们从期刊的视角重新审视端午,便会发现,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磅礴。它在岁月的长河中静水流深,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着新的活力。

你是否也愿与我们一同,循着期刊的指引,深入感受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脉动?



— END —




Copyright@烟台职业学院图书馆 2012 版权所有 地址: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2018号 邮政编码:264670

0535-6927180 6927192 (鲁ICP备06006156号)